眾泰煤焦化駐村工作隊登上學習強國
2月28日,學習強國、中國煤炭報以“甘做一顆石榴籽,只為看到石榴紅”為題,對眾泰煤焦化駐村工作隊進行了報道,現全文轉發。
甘做一顆石榴籽,只為看到石榴紅
“各位村民,大家好,我是孟衛國,叫我老孟就行,熱合買提(維吾爾語:謝謝)!” 記憶猶新的開場白,是2019年的10月,我作為河南能源新疆公司眾泰煤焦化“訪惠聚”駐村工作隊的一員,第一次與園藝村的父老鄉親見面時說的,當時還略微有點緊張。不承想,兩年后,我與這里的172戶村民真正成了一家人,就像石榴籽那樣,緊緊抱在了一起。 園藝村位于新疆阿克蘇地區拜城縣,距離縣城10公里,一共有172戶538人,年輕勞動力基本外出務工,留守的多是老人、婦女和孩子,以農產品種植、畜牧養殖為主。 雖然它有一個美麗的名字——“園藝村”,但是駐村后,我發現村容村貌與“美麗鄉村”的要求還差很多,像村民古麗克孜·阿西木家還是土房子,屋內墻面沒有粉刷,也沒有桌椅等基本的家具,睡的還是土炕。 古麗克孜·阿西木的丈夫不在家,她一個人帶倆孩子,一開始根本不愿意折騰。我來回跑了好幾趟,給她做了好幾天的思想工作,她才同意改造房子。 從拆土炕、拉桌子、鋪地板到內外粉刷、修建圍墻,我和工作隊隊員用了半個月的時間,幫助古麗克孜·阿西木完成了房屋改造。 接著,第二家、第三家、第四家……低矮的土房子終于退出了視線,一座座、一排排平房平地而起,整齊劃一、美觀大方。村民家家都用上了自來水,建起了洗浴室,改建了抽水廁所,生活如芝麻開花——節節高。 住房條件好了,可門前還都是爛泥路,沒有路燈,一到晚上便黑燈瞎火的。 要想富,先修路。一條條整潔的水泥路修起來了,路燈亮起來了,村南村北,村東村西,家家戶戶的門前,爛泥路變成了水泥路,下雨天再不用踏泥蹚水。 這還不夠,我們又啟動了“美麗規劃”,在每家每戶門前修建了花壇,栽上了景觀樹,統一給村里的樓房粉刷了黃色的外墻,畫上了宣傳畫。我們還建起了活動廣場,為村民茶余飯后提供娛樂場所。昔日土房矮小、污水橫流、滿地垃圾的村莊,現在完全變了樣。 不光變美還得變富,我們鼓勵村民種植大棚蔬菜,為村民聯系銷售渠道,鄉親們漸漸從靠天吃飯的“一畝三分地”里走了出來,每家每年平均多創收4萬余元。
孟衛國(中)和技術專家、菜農在蔬菜大棚探討種植技術 手頭有了錢,村里頭腦靈活的小伙子向我們建議搞村集體經濟,從他們擅長的養殖項目入手。我覺得這是個好主意,于是向鄉里申請了種羊養殖項目,很快得到鄉政府的批復和支持。 我們眾泰煤焦化公司資助修建羊舍、羊槽、圍欄等基礎設施,熱火朝天干了一個月后,養殖項目基地建起來了,300只活蹦亂跳的小羊羔成功入圈,第一批育肥羊出欄后賺了近8萬元。 在入戶走訪中,我養成了隨手記的習慣,大小事都記下來,村民就業、就醫、就學信息,各家各戶的電話號碼、門牌號,畜牧養殖、特色種植、惠民政策……日積月累下來,攢了七八本筆記,先后為村里提供各類務工信息50余條,解決了32位村民的務工問題。 我們幫助村民爭取到了一系列惠農政策,讓他們切實得到了實惠:種地有補貼、養殖有補貼、購買家電也有補貼??h里農技站的技術員下鄉來指導、推廣種植和養殖技術,地里莊稼長勢越來越好,產量越來越高,農畜產品也能賣個好價錢……在黨的關懷下,村民的生活越來越紅火。 我們的村莊,成了遠近聞名的致富村、干凈村、美麗村,還被縣里樹為鄉村建設的標桿村莊,其他鄉鎮的領導干部紛紛前來參觀學習。作為園藝村的一員,我心里油然生出一種自豪感。 說起來,我就是一顆不起眼的石榴籽,起不了多大的作用,但是有黨和國家的關懷,有千千萬萬和我一樣的駐村干部的努力,一定可以讓新疆的農村大變樣,讓村民過上幸福的生活。 (孟衛國系河南能源新疆公司眾泰煤焦化原料一車間副主任,駐村工作隊員。本文由孟衛國口述,王紅杰整理。) |
TOP